永乐三年十月,朱元璋次女宁国公主的丈夫梅殷在前往朝会的途中,途经笪桥时遭遇不测。前军都督佥事谭深与锦衣卫指挥使赵曦等人将其推入河中,导致其溺水身亡。然而,谭深与赵曦却声称梅殷系自行投水自尽。
宁国公主获悉驸马溺水身亡的消息后,坚信此事与四哥朱棣脱不了干系。她愤懑难平,径直前往朱棣处,紧紧拽住他的衣襟,泪如雨下地喊道:"你还我驸马!"面对妹妹的指控,朱棣安抚道:"我定会彻查此事,还你一个公道,你且莫要如此折磨自己。"
据后都督同知许成向朱棣禀报,梅殷落水一事实为谭深等人蓄意为之,并非意外。
朱棣闻讯后震怒,立即下令处决谭深等人,并没收其全部家产。在为妹夫梅殷复仇之后,朱棣特意安排人员负责其丧葬事宜,并追封梅殷为永新伯。此外,梅殷去世后不久,朱棣便安排他与公主所生的两个儿子进入朝廷任职,并对外甥们进行了严肃的告诫。
“倘若没有你们父母的恩泽与庇佑,你们怎会有今日的成就?”
展开剩余93%朱棣致函宁王公主:“尽管驸马昔日有所过错,但念及手足之情,朕不予追究。今有后都督同知许成检举,驸马实为谭深等人所害。朕已嘉奖许成,并将涉案者绳之以法,特此知会皇妹。”
作为宁国公主的夫婿,梅殷为何会遭遇前军都督佥事与锦衣卫指挥使等人蓄意推落桥下的不幸?倘若谭深等人确系谋害梅殷的幕后黑手,宁国公主又为何会当面向朱棣索要其夫婿的性命?这一连串事件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政治阴谋与权力纠葛?
本文探讨朱元璋众多女婿中备受宠爱的梅殷,他在靖难之役期间掌握四十万大军,却未援救建文帝。朱棣即位后,梅殷的离奇死亡也引发诸多疑问。本文将深入分析这些历史谜团,揭示梅殷在明朝权力更迭中的角色及其命运转折的关键因素。
【太祖最喜欢的女婿】
梅殷作为明太祖朱元璋的嫡次女宁国公主的驸马,其身份地位在明代宗室中颇为显赫。提及明史,不得不提孝慈高皇后马氏,她不仅是朱元璋的结发妻子,更是其一生敬重的皇后。马皇后在成为朱元璋的伴侣后,共育有五子两女。尽管关于燕王朱棣和周王朱橚的生母存在一些历史争议,但宁国公主作为马皇后的次女,其嫡出身份却是无可争议的,这也进一步确立了她在朱元璋众多子女中的特殊地位。
作为马皇后所生的嫡出幼女,宁国公主深得太祖皇帝的特别眷顾。其皇室嫡系身份与幼女地位,使其在众多皇嗣中独享圣恩,备受荣宠。太祖皇帝对其宠爱有加,不仅因其嫡出身份,更源于其为皇后所生幼女这一特殊地位。
宁国公主生于燕王朱棣之后四年,朱元璋对其夫婿的选择极为严苛,经过多方考察,最终在洪武十年,恰逢机缘,选定汝南侯梅思祖的侄子梅殷为婿。
1377年,汝南侯梅思祖奉命前往青州主持练兵事务。临行前,他向太祖提出一个请求,希望获准携子侄同行,以拓宽他们的视野。太祖欣然应允。在梅思祖随行的众多子侄中,朱元璋一眼便注意到了一位气宇轩昂却又举止儒雅的青年。经询问,得知此人名为梅殷,是梅思祖的侄子。正值太祖为嫡次女遴选驸马之际,梅殷的出现可谓恰逢其时。太祖当即决定,册封梅殷为驸马都尉。洪武十一年,梅殷与马皇后所生幼女完婚。
太祖之所以选择梅殷作为驸马,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伯父梅思祖的影响力。
梅思祖最初在元朝担任元帅,后转而投奔红巾军领袖刘福通,继而又脱离刘福通阵营,归顺张士诚,负责镇守淮安。然而,在1366年徐达率军抵达泗州城之际,梅思祖果断将城池献予朱元璋。此举导致张士诚处决了梅思祖的数位兄弟。面见朱元璋时,梅思祖被问及为何选择归顺。
梅思祖回应道:“现今时局动荡,我自当追随英杰之士。陛下如皓月当空,我岂敢有丝毫敌对之心?”朱元璋对其答复深感欣慰,随即任命他为大都督府副使。在此职位上,梅思祖率军成功占领浙西、湖州等区域,屡建战功。
公元1367年,明军攻克苏州,剿灭张士诚残余势力。朱元璋因其卓越军功,晋升其为浙江行省右丞,执掌地方军政要务。
同年十月,梅思祖随徐达将军北上征讨元朝,其间屡建战功,于洪武三年因功受封汝南侯。自洪武五年至洪武十五年,他未在京城赋闲,而是多次随傅友德、冯胜等将领出征。期间,他还奉命驻守云南,直至洪武十五年十月因病去世。
作为明初开国将领中的幸运者,梅思祖得以安享晚年。其忠贞不贰的表现赢得了朱元璋的充分信任,以至于将爱女下嫁其侄梅殷,以示恩宠。这种特殊的联姻关系,不仅体现了梅思祖在朱元璋心中的重要地位,也彰显了其在明初政权中的特殊身份。
梅殷自身的因素同样不容忽视:
梅殷以其敦厚纯良的品性和卓越的处事能力著称,精于谋略,武艺超群,尤其在骑射方面造诣颇深。同时,他博览群书,对经史典籍有着深刻的理解,因此被时人尊称为“儒宗”。凭借这些过人的才能,他不仅迎娶了嫡公主,更在婚后获得岳父朱元璋的赏识,被委以山东学政的重任。
此外,朱元璋对梅殷的赞誉极为显著:
深谙典籍,堪称儒学泰斗。
得益于明成祖对梅殷的器重,其在担任山东学政期间,深受当地官场敬重。作为朝廷重臣,梅殷以其卓越的治学才能和清廉的官声,赢得了各级官员的普遍认可。山东布政使司上下皆以礼相待,对其政令无不遵从,这种尊崇不仅源于梅殷的官职,更基于其个人的学识修养与执政能力。
在朱元璋的众多女婿中,梅殷无疑是最受器重的一位。作为深受皇帝青睐的驸马,他与宁国公主的婚姻生活颇为美满。两人相敬如宾,宁国公主为梅殷诞下三位子嗣,分别是梅顺昌、梅景福和梅永贞。这段姻缘不仅体现了皇室对梅殷的信任,也展现了夫妻间的和谐与幸福。
得益于岳父朱元璋的赏识与信赖,梅殷在洪武年间始终未受胡惟庸案、蓝玉案等政治风波波及,安然度过整个朝代。更为重要的是,在太祖朱元璋病危之际,他更是将皇太孙朱允炆托付给梅殷照管。
【02 托孤之臣】
在洪武十三年,梅殷迎娶宁国公主后,朝廷正式确定其年俸为六百石。这一俸禄标准在其婚后次年得以确立,标志着其在朝廷中的地位与待遇。
洪武十五年,明太祖朱元璋为其女儿及女婿赐予一处宅邸,并附赠江西地区的土地租金收入两千石。
洪武十七年,河北与河南地区遭遇严重水患,朝廷派遣梅殷前往北平,执行赈灾任务。北平为燕王朱棣的封地,梅殷受命在此地协调救灾事宜,确保灾民得到妥善安置与救助。
在洪武二十八年,梅殷受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前往凤阳视察军务。自其与皇室联姻以来,直至太祖驾崩,梅殷的官场生涯可谓平步青云,仕途一帆风顺。
熟悉明代历史的人士皆知,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标骤然离世,朱元璋长达二十余载的储君培养计划就此落空。尽管朱元璋因太子之死深感痛心,然国不可一日无君,新储君的确立迫在眉睫。鉴于朱标嫡长子朱雄英年仅十岁便早夭,最终太子次子朱允炆被册立为皇太孙,并在朱元璋驾崩后继位,成为新一任皇帝。
为确保皇位继承的稳定,朱元璋采取了极端手段,通过蓝玉案清除了众多开国元勋。
朱元璋驾崩之际,年仅22岁的朱允炆尚显稚嫩。此时,大明虽已取代元朝,但各地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太祖对年轻的皇太孙能否稳固江山心存疑虑,于是将朱允炆秘密托付给其最为信赖和器重的女婿梅殷。
您以稳重可靠、忠诚守信著称,完全具备受托辅佐年幼君主的资格。
你为人稳重可靠,忠心不二,是一位值得信赖的托付对象,我将少主的安全与未来交予你,深感安心。
朱元璋对梅殷的才能给予了高度认可。朱允炆继位后,立即着手实施削藩政策,连续剥夺了五位藩王的权力。这一系列举措最终迫使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在建文三年十二月,梅殷受命统领军队驻守淮安。在此期间,他对淮安的防务工作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
在公元1402年的四月,燕王朱棣的军队在战场上屡战屡捷,成功击溃了南方势力。在此次战役中,南军的重要将领平安与徐真等人不幸被俘。
朱棣意图取道淮安,直接南下进攻南京,遂以进香为名请求通行。然而,梅殷严词拒绝,指出进香需获皇帝许可,此乃太祖禁令,若违抗则属燕王不孝。朱棣闻讯大怒,随即致信梅殷。
顺应天意,肃清君侧,此乃大势所趋,非人力可阻。吾行此举,实为天命所归,非个人意志所能干预。任何阻挠皆为徒劳,天命不可违,吾志不可移。
出乎意料的是,梅殷并未因朱棣的言辞而退缩,反而果断地将信使的鼻子和耳朵割下,随即将其送回朱棣处。梅殷对信使直言:“之所以保留你的口舌,是让你回去向燕王详述何为君臣之道。”
面对梅殷的强势姿态,朱棣虽心生愤懑,却不得不审时度势。梅殷手握四十万精兵,固守淮安,其防御固若金汤,令朱棣难以轻易突破。权衡之下,朱棣决定采取迂回策略,避开淮安重镇,转道扬州,直取南京城,以期实现战略目标。
在靖难之役前期,朱棣的战略重心始终集中于军事扩张与城池攻占。然而,随着张玉、谭渊等核心将领相继阵亡,这位燕王内心开始产生动摇。面对连绵不断的战事,他不禁思考:这场旷日持久的征伐,究竟何时才能画上句点?
鉴于南方军队获得了朝廷的全面支持,倘若战事持续,朱棣的持久作战能力恐难以维系。
在此形势下,姚广孝向朱棣提出战略建议:转变战术,不必逐一攻克城池,而应集中兵力直取南京。他认为,一旦攻陷南京,靖难之役即可迅速告终。这一策略旨在通过关键一击,迅速达成战略目标,避免持久战的消耗。
采纳姚广孝的谋略,朱棣选择迂回行军,直捣南京城。这一战略决策避开了正面交锋,出其不意地攻占了战略要地。
建文四年六月,随着朱棣率军抵达南京城下,局势急转直下。谷王朱橞与曹国公李景隆率先行动,开启金川门迎接燕军入城。面对无可挽回的败局,建文帝在绝望中纵火焚毁皇宫,随后神秘消失。朱棣对外宣称建文帝已死于火海,但其真实下落至今成谜。
在完成对明孝陵的祭奠仪式后,朱棣正式即位,成为新一任皇帝。这一历史性时刻标志着明朝政权更迭的完成,同时也开启了永乐时代的序幕。作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取帝位,其登基过程既遵循了传统礼仪,又彰显了其统治的合法性。祭拜孝陵不仅是表达对先帝的敬意,更是向天下昭示其继承大统的正统性。这一系列仪式的完成,为朱棣的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其能够以皇帝的身份正式执掌大明王朝。
朱棣在南京完成登基大典后,时值七月,梅殷仍坚守淮安,未向新君俯首。面对梅殷的坚持,朱棣施压于其妹宁国公主,迫使她以血书致函驸马。梅殷阅信后悲恸不已,随即追问建文帝的下落。
有消息传来,称建文帝已在火灾中丧生。梅殷听闻后表示:
君主在世,我必相随;君主若逝,我亦誓死追随。然而,此刻我选择隐忍以待。
黄彦清向梅殷提出建议后,梅殷决定为建文帝举行哀悼仪式,并追尊其为"孝愍皇帝"。
梅殷抵达南京时,朱棣亲自前往迎接,并表达慰问:“驸马此行劳顿,实属不易。”
梅殷对朱棣的态度颇为冷淡,直言道:“徒劳无功,实在令人汗颜!”
面对梅殷的冷淡反应,朱棣选择沉默以对。
尽管梅殷被迫返回京师,他对朱棣的憎恶却与日俱增,屡次面圣时言语冲撞新帝。朱棣虽以武力夺取帝位,但既已执掌天下,岂能容忍臣属,即便是皇亲国戚,对其如此不敬?
朱棣对梅殷的归顺心存疑虑,认为其投诚并非出于自愿。这种被迫的效忠让朱棣始终无法完全信任梅殷。
在永乐二年,都御史陈瑛向朱棣呈报,指控梅殷在其府邸内秘密训练死士,并与一位名为刘氏的女秀才暗中勾结,意图诅咒皇帝。朱棣审阅陈瑛的奏章后,明确表示将亲自处理此事。
朱棣随即下令户部核查公爵、侯爵及驸马等权贵的随从人数,并派遣锦衣卫将梅殷的家属押解至辽东。显而易见,梅殷自返南京以来,一直在暗中策划为建文帝复仇,对朱棣怀有极深的敌意。作为一国之君,朱棣绝不容忍任何人的忤逆之举,即便是自己的妹夫也不例外。
【梅殷为何死得糊涂?】
永乐三年十月,梅殷如常入朝,不料意外坠河溺亡。作为宁国公主的驸马、皇帝的妹夫,竟在落水后无人援手。尽管朱棣事后处决了“谋害”梅殷的凶手,但此事仍引发诸多猜疑。
即便梅殷恰巧在桥上遇见谭深等人,作为驸马,谭深等人岂能无视礼制?根据大明律例,谭深与赵曦理应礼让梅殷先行。再者,梅殷落水后,谭深、赵曦是否与其结下深仇大恨,以至于见死不救?
获悉梅殷逝世的消息,宁国公主当即断定此事与兄长朱棣有关。她悲痛欲绝地揪住朱棣的衣襟,声嘶力竭地索要亡夫。作为梅殷的结发妻子,宁国公主深谙其夫与朱棣之间积怨已久,绝非妄加揣测。
为平息宁国公主的愤懑,朱棣不得不彻查此案,严惩肇事者。
在审讯过程中,谭深等人供认因与梅殷结怨,故将其杀害以泄私愤。他们原本期望朱棣能网开一面,饶其不死,然而朱棣却下令将其处决。这一结果出乎意料,形成了一幕颇具讽刺意味的场景。
谭深和赵曦在面临死刑威胁时,迅速揭露真相,声称是皇帝命令他们杀害梅殷。朱棣获悉两人背叛后,立即下令拔除他们的牙齿,以防进一步泄密,并迅速执行了对谭深和赵曦的死刑。
为平息宁国公主的悲愤,朱棣公开宣称驸马之死系谭深与赵曦所为,并已将二人处决,没收其家产,以示为驸马雪恨。此外,为抚慰公主,朱棣还特准梅殷的两个儿子入朝任职。
作为皇室成员,梅殷肩负着太祖的托付,内心始终难以接受朱棣继位的事实,并对建文帝怀有深深的负疚感。尽管最终选择了归顺,但内心的挣扎使他多次对朱棣言语不敬。然而,梅殷并未犯下任何严重的叛逆罪行,加之其宁国公主驸马的身份,朱棣不便直接将其治罪,只能采取迂回手段将其除去。
【对梅殷的质疑】
有人质疑:若梅殷确实效忠于建文帝,为何不像黄子澄、铁铉等人一样,随君主共赴生死?此外,梅殷在淮安驻防期间,手握重兵(虽未必确达40万,但数量可观),为何在朱棣兵临南京之际,未立即率军回京护驾?
梅殷对建文帝的忠诚实质上流于表面,缺乏真正的实质内容。
梅殷未能迅速响应勤王号召,背后实有深层次缘由。
建文四年五月初七,燕王朱棣率军攻陷泗州,随后于五月十八日占领扬州。至五月二十二日,朱棣已成功率部渡江,并在渡江后短短九日内迅速抵达南京浦口。面对梅殷的坚决抵抗,朱棣转而攻取泗州。自五月初七至六月初一,朱棣在短短二十三日内突破长江防线,关键在于其击败了负责镇守长江的盛庸,并顺势夺取了镇江。
镇江与扬州的地理位置具有战略意义,作为淮安守将的梅殷若要获取南京城的军情,必须经由这两座城市。然而,朱棣的燕军已全面控制了这两个要地,这导致梅殷无法及时获知南京陷落的重要情报。
铁铉在济南的处境与此颇为相似。尽管他对建文帝的忠诚无可置疑,但他仍然选择驻守济南,未能迅速南下支援建文帝。
在朱棣逼近南京之际,建文帝派遣黄子澄与齐泰离京募兵,二人选择了向南行进,而非北上。这一决策导致梅殷对朱棣兵临城下之事一无所知。当梅殷最终获悉这一消息时,建文帝已下令焚毁皇宫。
身为朝廷重臣,未获圣谕擅自离京南行,其行为无异于图谋不轨,梅殷岂敢如此行事?此举不仅违反朝纲,更可能招致灭顶之灾,他深知其中利害,自然不会轻易犯险。朝廷法度森严,任何僭越之举都将受到严惩,梅殷对此心知肚明,断不会以身试法。
面对宁国公主的来信,梅殷最终决定返回京城,向朱棣表示臣服,这一行为确实引发了不少非议。至于梅殷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恐怕只有他本人才能给出最确切的答案。
然而,笔者认为,在朱棣登基之前,梅殷与铁铉、黄子澄等人一样,展现出了坚定不移的忠诚。然而,随着局势的变化,铁铉和黄子澄因拒绝向朱棣屈服而英勇就义,他们的忠诚受到了世人的广泛赞誉。相比之下,梅殷因选择臣服于朱棣而遭受非议,这种评价对他而言似乎过于苛刻。
朱棣与朱允炆的皇权斗争,本质上是朱氏家族内部纷争,而梅殷始终对大明王朝保持忠诚。从梅殷返回南京后的种种行为来看,他内心始终处于矛盾与痛苦之中,并未真正向朱棣表示彻底归顺。他的态度与行动,充分体现了其内心的挣扎与对王朝的坚定信念。
发布于:陕西省